? ? ? ?機插稻是實現水稻優質高產的重要稻作方式,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溫資源,緩解稻麥兩熟茬口緊張的矛盾,挖掘水稻單產潛力,促進稻麥周年高產高效。機插稻的關鍵在于培育壯秧,要積極應用育秧物化產品和裝備,提高集中育供秧規模,強化育秧技術指導,鞏固提升育秧水平,夯實水稻優質高產基礎。
? ? ? ?圍繞優質稻米產業發展,加大以南粳9108、南粳5055為主優良食味水稻品種推廣力度,優化品種區域布局。里下河沿運稻區:包括寶應、高郵大部分以及江都北部,種植遲熟中粳品種,以南粳9108、南粳5718為主,示范種植金香玉1號。沿江高沙土稻區:包括廣陵、生態科技新城、開發區以及江都、邗江、儀征南部,以早熟晚粳品種為主,搭配遲熟中粳,重點應用南粳5055、南粳3908、南粳9108,擴大種植寧香粳9號,示范種植武育粳528。丘陵稻區:包括儀征山區以及高郵、邗江部分地區,以雜交中秈為主,重點應用Y兩優17、袁兩優1000、徽兩優粵農絲苗、晶兩優黃莉占等優質高產品種。因地制宜應用揚粳糯、鎮糯、武香糯等糯稻品種。
? ? ? ?秧齡18~25天,葉齡3.5~3.8葉,苗高12~17cm,苗基粗大于0.25cm,每平方厘米成苗1.5~2株,苗挺葉綠,基部粗扁有彈性,秧苗整齊,無病蟲危害。單株白根數10條以上,根部盤結牢固,提起不散,盤根帶土厚度2.0~2.5cm,厚薄一致。
? ? ? 大力推廣藥劑浸(拌)種、壯秧劑拌土、基質代替或部分代替營養土、機械流水線播種、室內暗化齊苗、硬地擺盤煉苗、無紡布覆蓋、微噴灌控水等智能化、標準化、高效化集中育秧技術,積極開展秸稈基質塊、基質棉等育秧新技術試驗示范,擴大應用壯秧劑、基質、秧盤、無紡布、生化調節劑等育秧物化技術產品,著力推廣“營養土改基質”“浸種改包衣或拌種”“催芽改疊盤暗化”“濕潤育秧改微噴灌育秧”“軟盤改硬盤”“人工播種改機械流水線播種”,實現省工節本、秧齡可控,全面提高秧苗素質和育秧效率。
? ? ? ?一是做好種子處理。藥劑處理前可選擇晴好天氣進行晾曬2~3天,促進種子的活力。對惡苗病,可選用精甲·咯菌腈、噁霉靈·精甲霜·氰烯酯、甲·嘧·甲霜靈、氟環·咯·精甲、肟菌·異噻胺、咯菌·精甲霜、甲霜·種菌唑、種菌唑等藥劑拌種,對惡苗病與干尖線蟲病混發區,可選用殺螟·乙蒜素、氟啶·戊·殺螟等藥劑浸種;雜交水稻種植區要使用噻唑鋅、三氯異氰脲酸浸種預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,藥劑浸種48~60h。
? ? ? ?二是適時適量播種。播期應根據茬口、秧齡、機械動力和勞動力等因素綜合考慮,一般為5月中下旬播種,輪作休耕田塊可適當早播。采用機械流水線播種,播前應多次試播,調整播量,粳稻每盤播芽谷150g左右或干種子120g,每畝大田適宜用種常規粳稻一般 3.5~4.0kg;秈稻每盤播芽谷90g或干種子65g,每畝大田適宜用種雜交秈稻一般1.5~2.0kg。播后室內暗化出苗,提高出苗整齊度,秧田或硬地擺盤后及時覆蓋無紡布。
? ? ? ?未經暗化或直接在田間擺盤播種的覆蓋無紡布(膜)后,應立即灌一次平溝水,水深不超過盤面,待盤土充分濕潤后立即排出,以利于保濕齊苗;暗化后擺盤的覆蓋無紡布(膜)后,濕潤灌溉即可。水稻種子出苗后,重點抓好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。
? ? ? ?一是科學管水。大田育秧,以濕潤灌溉為主,保持盤面濕潤不發白,缺水發生卷葉時下午四點左右補水,灌平溝水,保持盤面濕潤不發白,盤土含水又透氣,以利秧苗盤根。如遇低溫或高溫天氣,應及時灌水護苗。移栽前3~4天,灌半溝水蹲苗,以增強秧苗抗逆能力。
? ? ? ?二是適時追肥化控。一般在起秧前2~3天施好“送嫁肥”,每畝可施用尿素5~7kg,于傍晚前兌水500kg澆施。如果基質或營養土中無多效唑成分,應在一葉一心期至二葉一心期噴施多效唑控高促壯。
? ? ? ?三是及時防治病蟲草害。及時防治秧田期病蟲草害,重點防治好秧田灰飛虱、螟蟲、稻薊馬、稻瘟病等。移栽前2~3天施用“送嫁藥”,做到帶藥移栽。